《锦江公园总体规划》

锦江浸润成都,几千年来这座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荣,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1.0时代”和“2.0时代”,目前正在迈入“3.0时代”。为进一步推进建设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再次聚焦锦江,进入“锦江3.0”时代,全力建设锦江公园,打造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2019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公安交管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文广旅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商务局、市委社治委和市委宣传部等九部门配合,由我院在充分考察和借鉴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等国外滨水区公园先进建设经验,经多次征求部门及公众意见,完成《锦江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水为脉,系统构建大尺度公共空间带动旧城更新方法,是公园城市理念在城市老城区层面的具体落实,更是旧城滨水区建设的一场变革。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范书记的批示表扬,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进行了全市多层次、广范围的大规模培训,初步达成锦江公园建设系列工作的共识。目前,锦江公园已初见成效,建成大川巷、香香巷、夜游锦江等新一批网红打卡地,有效的提升了老城区活力以及影响力。

1594283970709378.jpg

成都城水格局演进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依托贯穿老城区的48公里锦江沿岸,以水为脉,对滨水区进行系统更新推动旧城更新升级。全面对标国内外滨水区复兴经验,以“大民生、大景区、大IP、大形象”为总体目标,制定“提水质、增空间、强慢行、优业态、塑形态、治社区”的规划策略,构建“一带一核十二景区二十三公园”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走廊,打造蜀风雅韵的“缤纷水幕”,实现旧城复兴。

1594283970198333.jpg

锦江公园总体格局

1 提水质,持续强化水生态治理

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总体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摸排排污口及问题排水管网,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推进老旧院落雨污分流改造,开展河道清淤及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现河道的控源、截污、清淤、补水和管护全面到位,同时结合现状岸线特征,按河道防洪标准完成锦江生态堤岸的新建和改造。

2 增空间,打造无界滨水大公园

通过两种方式增加近20%的滨水公共空间。一是结合老城区的非核心功能疏解及地块更新,挖掘潜在空间资源;二是全域慢行化改造滨水车行道,在保留近期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前提下,释放滨水慢行空间。同时强化空间融合,打破滨水空间和街区之间的空间分隔,通过绿道、林荫道、特色街道等慢行系统向腹地延伸,有机串联各类开敞空间,形成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开敞空间网络体系。 

1594283970463839.jpg

锦江公园公共空间布局图

3 强慢行,实现人本理念的车退人进

大部分区域临江1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平行于河道的机动车道,且临江500米范围内有25处轨道站点,具备机动车外移的条件。利用宏观交通模型精准制定滨江路交通重组方案,从对民生、环境、高大行道树的影响及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对比,确定了以提升常规公交资源、优化交通组织、加快地铁建设为主的车退人进方案。规划新增23座慢行桥,满足生活服务、通勤通学、接驳换乘等多元慢行过河需求,营造以人为本的高品质慢行优先环境。

1594283970909691.jpg

锦江公园“车退人进”交通组织

4 优业态,提升老城活力

以沿江各类文化资源为主线形成7大主题特色段、21个功能分区和17个特色文商街区,创造更多活动空间,构建多业融合发展的消费体验新场景。策划9大文旅主题游线,将文化融入功能,以场景化的营造方式促进文化的活化利用,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感知度。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加强夜间经济环境营造,培育夜消费商圈,推出“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等夜间经济品牌,打造成都夜消费地标。

1594283970133540.jpg

主题游线与文化消费场景

5 塑形态,突显景观特征

结合业态升级、院落治理,分段分级整治滨水风貌。精品化设计桥梁,通过景观照明提升,沿江打造一批标志性节点,突出文化特色、水体形象。

1594283971426746.jpg

锦江公园形态引导示意

6 治社区,激发城市更新内生动力

以滨水空间带动两侧社区的微更新微治理。对社区内品质不高、利用不足的老旧建筑进行精细的改造提升,植入新兴业态,活化利用社区存量空间。以公共空间作为社区治理的载体,形成社区服务和产业发展的生态场景,以“天府之家”为核心,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品牌化与品质化。

1594283971953153.png

锦江公园周边社区微更新示意

特色创新

1 以水为脉,系统构建大尺度公共空间带动旧城更新方法

通过六大举措,在改善水质的前提下,系统整合和缝补沿线资源,营造大尺度无界慢行空间,植入新消费场景,塑造公园城市理念下“水景再现”“水脉再续”“水岸再兴”的旧城活力滨水区,最终实现锦江在自然、人文和功能层面的全面复兴。同时结合成都特征,将锦江公园沿线更新和环城生态区的建设整体联动,以新区带老城,以老城促新区,实现整体平衡。通过制定开发强度转移,破解老城区经济困境;通过制定住房优惠政策,均衡人口密度,优化人口结构;通过创新产业政策,疏解非核心功能,引进“文化+”新经济模式。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Yvp7RCBNry8CiaMsEXksm7IECgQIIU4mL8z4lsq9F35LiaxCH530aswwCFJJwqI5UgjS3PgOWl839ia7pnAprWXA/640?wx_fmt=jpeg

锦江公园与环城生态区形成的“一江一区”格局

2 创新协作式工作模式,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平台价值

以锦江公园总体规划为平台,统筹策划、规划、设计与实施,及时回馈市民对开敞空间的迫切需求。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制定九大行动计划,明确实施主体和绩效目标,有效推动规划的高效实施。

3 建立宏观交通模型,精准论证车退人进的可行性

深度研究车退人进重点区域,针对滨江路车行交通压力,建构宏观交通模型,识别出行特征,科学定量研究车道下穿方案带来的投资大,工期长和短期效能的潜在问题,确定以公交替代和区间循环的交通组织方式替代工程性下穿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594283971139229.jpg

通过宏观交通模型论证车退人进

4 植入文化消费场景,探索文化价值转化的旧城复兴路径

识别文化资源聚类特征,以文化设施为载体,规划12大景区,通过保留、置换、升级、拆除四种模式,植入消费场景,实现老城区文化价值转化。

1594283971146738.jpg

以有机更新推动旧城文化复兴

实施效果

目前规划实施正有序推进。完成排水口污水治理484个、老旧院落雨污分流400个,整治污染点源780处,环保清淤98万立方米。国控黄龙溪断面总体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IV类。猛追湾下湾区等部分滨水区域已实现完全慢行化。大川巷、香香巷、夜游锦江等新兴消费业态的植入让老城焕发出新的活力。锦江公园绿道已开工建设100多公里。已提升改造完成江滩公园、府河摄影公园等一批网红公园。

1594283971515951.png

猛追湾下湾区(天府熊猫塔——东门大桥段)慢性化滨河主题商业街

1594283971124374.png

大川巷与香香巷特色街巷

一脉清江,打包成都精华,锦江公园以提升滨水空间品质为切入点,推动锦江实现第三次转型,将为市民、游客展开一幅更加秀美的蜀都滨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