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了跨越龙泉山建设东部新城的战略决策,成都市城市空间格局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由于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龙泉山由原来的东部生态屏障提升为了成都市双城之间的绿心。受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委托,我院开展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谋划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的发展模式,规划成果在成都市十三届二次全会上获得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正式成果于2018年通过成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会议审查。

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核心抓手,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示范,同时也是支撑成都东进,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核心纽带。

规划主要内容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南北向绵延90公里,东西向跨度10-12公里,包含5个区市县,29个乡镇,293个行政村,54万人,是全球最大的位于超大城市内部的森林公园。

1594264177262622.jpg

图1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区位及范围示意图

龙泉山地形地貌以低山深丘为主,半山及山前坡度平缓,可达性良好;现状森林覆盖率54%,林相单一,有底无景;总体缺水且降雨分布不均;人文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分布在古驿道、沱江峡谷区域;交通以过境为主,内部道路贯通性较差,且内外交通转换力不足。

1594264177580929.jpg

图2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现状资源

规划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以“分区管控、增绿增景、减人减房、筑基提质”为策略,将龙泉山建成涵盖六大功能的“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和“市民游客喜爱的生态乐园”。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Yvp7RCBNrxLc6PiaJMHhWe2RvsL6aBa0cZ1yKtQ57GhIL0DEgnfmMXVxqlwAWbrkOdYZic7sh0nMVkFKSCI4nhQ/640?wx_fmt=gif

1594264178326783.png

图3 规划理念、策略及功能定位

1 分区管控

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类型等因素,科学评估龙泉山生态敏感性,划定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游憩区,并从产业类型、建设强度、建筑高度等方面提出管控要求。

1594264178756240.png

图4 分区管控示意图

基于生态分区特征及现状植被状况,规划制定了差异化的生态修复措施。生态核心保护区以原生生态系统建设为主,通过系统自身修复及人工植苗、种撒播进行植被修复;生态缓冲区以都市休闲农业培育为主,主要采用农林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生态游憩区以景观建设和游憩活动为主,通过打造主题公园营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景观。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Yvp7RCBNrxLc6PiaJMHhWe2RvsL6aBa0cZ1yKtQ57GhIL0DEgnfmMXVxqlwAWbrkOdYZic7sh0nMVkFKSCI4nhQ/640?wx_fmt=gif 

1594264178148201.jpg

图5 分区生态修复策略

顺应差异化地形地貌,综合植被生境及观览效果,考虑植被季相变化,规划提出从北到南、分段分层展现“深丘峡谷”、“花海林麓”、“湖光山色”的特色森林景观。从山脊到山脚,依次展现“山脊常绿森林景观”、“半山彩田大地景观”、“山前滨水小镇景观”,彰显“远观有势、近览有质”的森林公园景观气质。

1594264178966063.jpg

1594264178125205.jpg

图6 分段分层景观打造及展示

分区布局与生态管控要求相匹配的林业经济、生态农业、健康休闲和文化旅游产业。其中生态核心保护区以森林复绿增景与生态修复为基础,创新发展地域景观苗木产业;生态缓冲区以现状农业为基础,构建“1+1+N”的生态农业体系;生态游憩区按照游憩单元的模式,以特色小镇和特色村落为载体,对接周边功能板块和产业特色,发展健康休闲、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等新经济产业。 

依托产业分区,分级引导山区居民下山进城进镇,盘活山区土地资源,发展生态产业,最终实现“人房下山,生态上山”的目标。

1594264178790278.jpg

图7 山前游憩单元建设模式

对外构建高效、低干扰的过境通勤交通系统,联系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城,森林公园内部采用电动车等低碳、轻介入的游览方式,在确保“可进入、可参与”的前提下,提升游览体验。

1594264178127473.jpg

图8 交通体系规划图

构建“一轴两环、三廊七径、百驿多点”的三级森林绿道体系,营造沉浸体验、场景鲜明的特色步道系统。

1594264178189253.jpg

图9 森林绿道规划图

特色创新

规划以龙泉山森林公园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为基础,以山为脉,以廊为带,将自然生机与活力汇入城市绿网;规划通过深入研究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盘活土地资源,拓宽生态价值转化的应用场景,提出生态文明思想下超大城市森林公园发展新模式。

当前,受到城市无序扩张的影响,龙泉山低海拔植被群落正逐渐消失。本次规划联合生物学和生态学团队,以拟自然方式和生态景观学手法,形成了龙泉山森林公园生境修复的工作方法,并对与之相似的大尺度地域生境修复提供有效借鉴。首先,通过筛选成都周边有确切基因型来源的植物作为亲本,建立具有生态价值和乡土景观的物种种子园和基因库。

通过对比苗木移栽生长速率并结合龙泉山植被及地形现状,在最佳的乔木移栽阶段进行规模化种植。最后,结合现有及规划农业将树苗逐步种植到适宜地区,建立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林地群落。

规划衔接上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游憩区,分级分类统筹管控范围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资源;通过划定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现森林公园产业准入的精细化管控。“三区+三线+一单”,共同构成了城市森林公园特色管控体系,并对后续规划实施运营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实施效果

将规划的核心管控要素纳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为森林公园的保护、建设与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有效指导编制了一系列下层次规划,包括5个专项规划、6个分区实施规划和6个建设设计导则,形成了逐级传导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夯实了龙泉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基础。

1594264178174493.png

通过陡坡耕地造林、生态产业增绿等行动,近两年实现增绿增景约1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4%提升至2018年底的58%。

全长245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已开工建设56公里,已建成森林绿道216公里,水利设施69个;已打造完成丹景台景区核心区、聚峰谷、狮子堡、马鞍山观景台等一批供市民游客休闲游憩打卡的特色景源景点。

1594264178524127.jpg

森林绿道

1594264178595000.jpg

森林绿道

1594264178124947.jpg

丹景台景区核心区

1594264178136888.jpg

丹景台景区核心区

1594264178149793.jpg

狮子宝观景平台

1594264178773065.jpg

聚峰谷橄榄小镇

1594264178429844.jpg

马鞍山观景平台

1594264178624821.jpg

66号房车营地

1594264178567804.jpg

奇迹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