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规划

项目名称: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规划
获奖情况: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一、背景意义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正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高地、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并在城乡统筹和灾后重建的进程中延续地域文脉,传承历史记忆,是新形势下成都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全面落实城乡统筹,完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委托我院编制完成了成都市第一个全域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
二、创新与特色
(一)全方位拓展保护利用范畴。

空间上,从“名城保护”拓展到“全域保护”,突破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时间上,从“古代”延续至“近现代”,将城乡统筹、灾后重建等重大历史事件纳入规划。保护利用对象,从侧重“文物古迹”延伸到包含城市记忆载体的“文化遗产”,全方位传承与延续城市文脉。

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规划时间研究范围

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规划空间研究范围

(二)创新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类型。

从“单一的专项规划”到“综合的体系规划”,弥补传统规划的局限,突出规划内涵的全面性、规划层次的完整性、保护方法的系统性,建立全域一体的保护框架和利用体系,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从“静态的保护规划”到“动态的利用规划”。强调“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提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天府名镇、遗产廊道、大遗址公园、工业遗产等保护利用模式,开拓在快速城市化和灾后振兴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新途径。

天府名镇保护利用规划图

成都市历史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利用规划模式图

成都市大遗址公园保护利用规划模式图

 成都市中心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图

(三)基于GIS构建全域保护格局。

建立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采取ArcMap软件平台,综合分析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自然要素关联性、文化线路耦合度等关键因素,通过因子加权叠加和空间模拟,形成“廊道+斑块”的空间网络结构。

成都市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评估图

(四)激活文化基因,重塑城市记忆。
采用“时间切片+空间整合”的方法,以文脉为主题,以绿道为脉络,挖掘各历史时期的记忆载体,形成系统展示“成都记忆”的历史文化空间体系,全面彰显城市个性,重塑成都记忆。

非物质遗产公园实施效果图

(五)规划成果向公共政策转化。

将规划成果纳入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技术文件,完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并在控规维护中更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信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建设项目库,制定近期行动计划,提升规划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