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区商业策划方案和规划导则

成都被誉为中国最有烟火气的城市,这与成都社区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社区商业作为家门口的商业,连接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既具有显著的经济特性,又带有鲜明的民生属性。发展社区商业不仅是后疫情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所需,也是提升空间品质和强化城市特质的有力抓手。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商业品质和服务水平,成都开展社区商业规划导则编制工作。

主要内容

01 规划思路

导则着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属地商业和社区功能”、“生活社区和产业社区”、“新建类和更新类”四对关系,最终形成“业态配置、文化魅力、空间形象、智慧互联、管理运营”五个方面的总体引导,以及“综合体、特色街巷、TOD、社区绿道”四类场景的分类引导。 

02 五个方面的总体引导

供给精准多元的社区商业。区别传统配置标准,构建14项基础便民类和11项品质提升类两大类业态体系。并根据居民的消费频次和距离敏感度形成一步型(5-10分钟)和目的型(15分钟)两大消费等时圈。

图片

图片文化魅力彰显的社区商业。通过挖掘社区在地文化特征、发展本土特色商业品牌、建设多功能社区美空间、开展邻里人情往来活动,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图片

形象优美靓丽的社区商业。通过协调风貌色彩、强化夜间氛围、建设标识景点和交互景观,形成安全、位置”等7个方面的店面招牌负面清单,强化社区的品质感和氛围感。

图片

图片万物智慧互联的社区商业。通过构建各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基础设施,赋能社区商业智慧发展。图片

图片

创新管理运营的社区商业。通过鼓励多方联动,促进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转变为以社区功能为导向,推动社区商业良性发展。


图片

03 四类场景的分类引导

 “综合体”社区商业场景致力于实现“每一个综合体都是一站式消费、集成化服务”。空间上重点弱化室内室外空间界限,打造成为社区精神地标。

图片

“特色街巷”社区商业场景致力于实现“每一条特色街巷都是一个微成都”。空间上重点打造街巷两侧建筑立面之间的“U型空间”,规范街巷外摆管理。

图片

 “TOD”社区商业场景致力于实现“每一个TOD都是一个社区活力中心”。空间上重点利用好地上地下高差变化,打造一个个具有成都轨道文化的流动博物馆。

图片

 “社区绿道”商业场景致力于实现“每一条回家的路、上学的路都有触手可及的便利”。空间上重点植入打卡拍照景观,丰富绿道场景体验。

图片

特色创新 

01 重构业态供给和功能融合,适应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业态供给上,从“关注商业的规模和模式”转向“关注消费的个性和体验”。导则针对“全龄、全时、全新”多元消费需求,形成全覆盖、多维度的业态体系。

图片

图片功能融合上,从“促进商业发展的商圈”转向“融合公共服务的生活服务圈”。导则明确适宜与社区商业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

图片

02 强化文化塑造和场景营造,提升成都的城市竞争力

文化塑造上,从“零散化、片段式的文化展示”转向“系统化、沉浸式的文化展示”。导则构建“文化要素-文化空间-文化事件”的文化展示体系,将社区商业作为社区地域文化的集中载体,打造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区商业品牌。
消费场景上,从“聚集人气的载体”转向“服务人民的场景”。导则提出人流在哪、社区商业就主动布局在哪的理念,充分结合成都特色,在综合体和特色街巷等传统布局基础上,增加TOD社区商业场景和社区绿道商业场景。

03 鼓励多方参与和创新运营,充分发挥社区治理作用

多方参与上,从“传统角色”转向“新型社区治理角色”。导则提出“政-企-商-民”四类角色的职能转变,通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将社区商业塑造为有温度的社区情感枢纽。
运营模式上,从“纯市场运作为主”转向“多种组合拳模式”。导则基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形成“国有平台或开发商建设/更新+自主运营/专业团队运营”等面向实施、操作性强的“组合拳”。

图片